阿拉善“寻情记”系列报道之“生态情”

追梦逐绿织绣锦

2023年05月24日

○本报记者 杨灵涛 彭燕

见习记者 娜美拉 侍新元

这是一方流淌着深情大爱的北疆热土。

神奇的自然之手,既在这里绘就贺兰叠翠、湖泊澄碧、胡杨流金的秀丽与多彩,也在这里铺展沙海浩瀚、戈壁辽远的荒凉与壮美。这里是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一个生态多样而脆弱、缺水少绿却五彩斑斓的神奇之地。

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既锻造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更涵育出流淌在这片2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情、生态情。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必然要求,更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生未来的根本大计。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渴望发展更渴望绿色的阿拉善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厚植、擦亮生态底色,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阿拉善力量。

绿带锁黄龙,大漠美如画;弱水润居延,绿洲展新颜。如今的阿拉善,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连续7年实现营造林生产任务超百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飞播造林成为全国治沙示范;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居延海、胡杨林、贺兰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类日渐丰富;黑河调水23年,沿线数百万亩草场得到滋润,东居延海连续18年不干涸……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美丽生态画卷正在阿拉善大地徐徐铺展,各族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巍巍贺兰,阿拉善人的“母亲山”,祖国北疆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曾几何时,因规模开采煤炭、过度放牧,贺兰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山”理论指导下,阿拉善全面打响“母亲山”保卫战:该拆除的全部拆除,该封闭的永久封闭,该恢复的有序恢复……

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本报记者探访贺兰山看到,如今的阿拉善“母亲山”,正在持续休养生息中焕发昔日的美丽容颜。“贺兰山划成自然保护区到现在已经有30年了。过去森林覆盖率只有36.3%,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57.3%。”正在巡山的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哈拉乌管护站站长李东告诉记者,以前父辈们巡山时见到马鹿是特别稀奇的事,如今他巡山时经常见到马鹿,这就是30年来生态保护的成果之一。

李东参加工作35年了,贺兰山每年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现在我的孩子也加入到护林队伍中,希望一代一代的阿拉善人守护好‘母亲山’,让‘母亲山’永葆生机活力。”李东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

当记者的脚步踏上额济纳的土地,居延绿洲的自然生态之美扑面而来。

■下转第二版

[手机扫一扫]